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教練者的人性觀點

教練者對人性的看法,將影響教練者的專業態度、教練關係與教練的工作品質。

專業教練須先反思自己對人性所持的看法。東西方哲學對人性的看法各有其立論基礎,我們先回顧這些立論基礎,再來檢視教練者自身的觀點。

宋朝王應麟彙編《三字經》中開頭即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說人初生之時,本性都是善的,善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來因為生活和學習環境不同,差異就越來越大。

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從《孟子》〈告子篇上、下〉對人性的對話中,可以理解人性「在惡中有向善」的本質。告子曰:「性 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 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不少人認為基督教對人性的看法為「原罪論」(Original Sin),但翻開聖經第一篇創世紀,論及上帝花了六天的時間,創造天、地、萬物與人,並在每一個創造之後都說:「神看著是好的(God saw that it was good)」。

可見人在創造之初亦是善的。東西方哲學立論不同,但觀點卻異中有同。 好稱心理學三大勢力:第一勢力精神分析、第二勢力行為學派、第三勢力人本心理學派。歷來對人性 的看法,即存在不少的爭論。

人本心理學派的興起,主要是對於行為學派,將人客體化到「完全否定有『內在的自由人』的存在」之反動。人本學派開宗祖師馬斯洛(Maslow)說:「我們每一個人天生即具備一種實質的『內在自然』(inner nature)。

這種自然有其生物性根基,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是不可變更的。……這種內在自然,就我們目 前所知,本質上似乎不是邪惡的,而是中性的或良性的。人類之所以會有邪惡行為,大多是這種內在自然 遭受挫折的緣故。」

羅吉斯(Carl Rogers)也說:「我的體驗告訴我說:人都具有一個基本上是積極的方向。…… 人若得以自在地發揮功能,則基本天性是有建設性,而且可信賴的。」

然而 Maslow 晚年也說:「我視第三勢力心理學的人本思潮只是過渡性的,為『更高的』第四心理學,即超個人或超人本心理學舖路,它是以宇宙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興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實現等觀念。……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出敬畏之情,並奉獻自己。」


這段省思 即可回應我在上一期電子報中所言:「回到靈性層次去探討何為人?」 身為專業教練,問問自己:「我對人性的看法為何?」、「這些人性看法如何影響教練專業的工作?」、 「我的人性觀衍生出什麼樣的專業態度?」、「我如何看待我的當事人?」、「我如何做,才能維持專業教練 的品質?」、「我的人性看法如何影響我的教練風格?」。

與你分享我對人性的看法:「人具有善的本質,受限於後天環境與學習的影響,而阻礙人的成長與發展。人天生有潛力與發展的條件,只要在溫暖與接納、不受評價的教練關係下,給予當事人機會與挑戰,將能朝向自我實現的目標邁進。」

簡言之,當事人是「蒙塵的珍珠」,教練的工作就是「擦拭珍珠,讓他發光!」你同意嗎?你的反思是什麼?



本文轉載自陳恆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