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兩個員工都不錯,該升遷誰?

作者:林文政 

一家中大型上市公司想從兩位副總中,挑選一位勝任總經理。

其中一位跟隨董事長近20年,對老闆忠心耿耿,公司大小業務瞭若指掌;另一位在公司有5年資歷,在所屬專業領域上是業界翹楚,有很好的客戶關係。

由於兩人都很優異,難以抉擇,職位出缺好一陣子。董事長為了讓業務能盡快順利推展,頗為焦急,前來問我,「這該怎麼辦?」
部屬才能相當,以品格為升遷標準

《史記》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魏文侯問大臣李克,「我要遴選宰相,魏成子和翟璜都不錯,你怎麼評價這兩個人?」

李克說,「君王平時似乎沒有注意考察大臣的言行,如果是我來選,我會看他
平時親近哪些人?
富裕時結交哪些人?
顯貴時提拔哪些人?
窮困時不做哪些事?
貧賤時不要哪些東西?

如此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素質,由此來判斷誰比較合適,何必一定要我說呢?」

魏文侯聽完後說,「相國的人選我已決定了。」
事後,李克與翟璜相遇,翟璜問,「君王召見先生,詢問丞相的合適人選,請問誰能當上宰相呢?」

李克說,「魏成子。」

翟璜憤慨地說,「是我推薦吳起擔任西河重地的守將;國內最難治理的地方,是由我推薦的西門豹去治理;要討伐中山國時,我推薦樂羊給君王;占領中山國後,我又推薦你去治理;我還推薦屈侯鮑擔任國君兒子的老師。我哪裡比不上魏成子?」

李克回說,「你把我推薦給君王,難道是為了建立自己的人脈做大官嗎?君王問我,『魏成子和翟璜都不錯,你怎麼評價這兩個人?』我說,『 君王平時不留意考察大臣,必須看他平時親近哪些人,富裕時結交哪些人,顯貴時提拔哪些人,窮困時不做哪些事,貧賤時不要哪些東西。由此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素質,決定誰比較適合,君王何須要我直說呢?』」

李克接著說,「透過這5項考評,我知道宰相人選應該是魏成子。你如何和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的俸祿,有九成拿來資助他人,只有一成用在家裡,因此他招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為國服務,這些人都被君王尊奉為老師。而你所推薦的人選都只能擔任君王的臣子,這樣你如何能跟他相提並論呢?」

聽完後,翟璜慚愧地說,「我孤陋寡聞,敬請原諒,我願意終生做你的學生。」

這個故事,說明了如何從一個人身處富、貴、貧、賤等不同處境時的進對應退,判斷其是否具備擔負重任的品格。
領導者的關鍵特質:部屬樂於追隨、主管願意拔擢

《莊子》中也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莊子從「盜亦有道」的隱喻中,點出領導人應具備的5個要件。

古時候有一位大盜首領名叫跖,他的徒弟問他說,「身為盜賊也有學問和規矩嗎?」

盜跖回答,「到什麼地方會沒有規矩和準則呢?在妄想竊取屋內財富的人當中,能憑空推測屋裡藏有什麼財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知道可否採取行動或能掌握行竊時機的,是聰明的人;能率眾最先進入的,是有勇氣的人;得手後最後出來的,是講義氣的人;事後能公平分配贓物的,是仁愛的人。不明白這5項道理,卻能成為大強盜的人,天下似乎還沒有。」

莊子由此歸納說,「從這一點來看,善人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立業,盜跖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行竊。」

可見,莊子認為,身為領導人應具備的5項要素就是:聖、智、勇、義、仁。

延伸莊子的領導角色觀點,如果連扮演好盜賊頭目的角色,都必須具備「聖人之道」,那麼更何況是政治人物和企業領導人?

從歷史故事可以尋找智慧,從學術研究也可以探究和學習新知。

近來,我以國內和大陸企業為樣本,透過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探討員工必須具備哪些領導潛能,才能在晉升主管職位後,不會發生「彼得原理」的不勝任現象。研究結果發現,員工必須具備以下5個領導潛能,才能在主管職位上勝任愉快:

1.認知力:能夠從眾多的資訊中,探究出其中的關聯與因果關係;
2.學習力:願意主動學習公司或未來工作任務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技能;
3.人際力:能夠努力經營與同仁或顧客之間長期的夥伴關係;
4.復原力:歷經挫敗能夠愈挫愈勇、屢敗屢戰;
5.影響力:許多行為表現能引起同仁仿效。

現代企業的5個領導潛能與古人判斷領導潛質的卓見或有差別,但是其中或許還是有一個共通的判斷原則:

如果他是你的主管,你是否願意長期追隨他?如果他是你的部屬,你是否願意指定他為接班人?


如果答案是兩者皆是,直接選他就對了,因為這樣的領導人,你應該也很樂意推薦自己的親朋好友與他共事。

本文轉載自~http://allencwf.blogspot.tw/2015/03/blog-post_501.html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生命的定焦】

到學校辦過幾次教師研習,每次到學校帶領教師研習的時候,總是會看到一些老師帶著一大堆學生作業或預備批改的考卷來參加研習,似乎要好好利用時間完成更多工作!

昨天在《發現你的最佳造型》課程開始前,有幾位老師的桌上帶著學生作業來上課,甚至有老師帶來一整疊堆積如山的學生作業(感受到壓力了)!據說他們以前參加教師研習,都是老師一直講,某些人會認真聽,某些人會努力改作業。
從課程一開始,有幾位老師的眼睛從盯著眼前的學生作業,到盯著我引導他們重新定焦生命的焦點,從一個活動開始吸引他們眼睛的焦點,再到與他們貼近生活的實例討論,並且透過遊戲化的課程運作,其中一個討論「人類所擁有的能力」題目時,大家的踴躍發言,讓整個教室都充滿活潑的氣氛,在當中我看到許多老師的臉部線條,從緊繃與充滿壓力,到放鬆與享受對話討論,我知道他們的心開始真正交流。

最後課程結束回饋時,一位老師分享:「雖然有學校工作的壓力,但還好今天有來上這堂課,上完課後,心裡有更大的信心也更正向看待每件事;更明白退休以後要做什麼,而現在就應該要開始活出內心深處的熱情。」
另外幾位老師分享:「我要開始幫助學生找到答案,而不是我一直告訴他們答案。」;「我自己沒有的,我沒有辦法給學生,所以我要提升自己的生命,才能給予學生生命。」;「我要開始引導我自己的孩子和學校的孩子,把焦點放對位置,學會找到生命的目標。」
在授課過程中,我內心深深感受,這些老師是真的很認真投入的好老師,有時候卻會被眼前許多的工作壓力,影響內心的熱情與自由,忘了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答案,也忘了幫助學生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這就導致老師很容易直接給予學生答案,就要求學生做出改變,而更難以幫助學生發揮他們的潛力了。
很榮幸今天認識這些老師,在他們手上影響著超過500位以上的學生,從與這些老師最後的對話,我在他們眼神的交流中,看到生命更大的熱情與自信。相信當他們內心再次對焦時,這些學生也將因著生命的對焦,而對未來看得更清楚,腳步也將更輕盈。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冒險教育 心理復原良方】

【工商時報張承運】全世界的教育都在問一個問題,怎麼教小孩子能力?冒險教育先看到這一點;全世界的教育都在教知識,冒險教育先看到怎麼教給孩子能力;全世界的教育都需要一種給人的能力,就921大震、88風災而言,就是心理復原的能力,在自然情境下受創,也能在自然情境下復原,冒險教育是在自然環境下活動,可增加復原力。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召集人、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蔡居澤說,由外展(Outward Bound,簡稱 OB)發展而來的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簡稱AE)與遠征式學習(Expeditionary Learning Outward Bound,簡稱 ELOB)二者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發展階段不同。蔡居澤針對AEELOB的發展有精闢說明,以下為重點紀要。
 AE是從OB開始推廣的,OB利用戶外冒險活動為媒介,來增進人的求生能力。後來美國人發現這種系統較不適合學校,學校是學校,戶外環境是戶外環境,外展教育即使很好,但較不適合學校。所以,1970年有一群OB指導員將戶外冒險活動改以遊戲為媒介,將OB帶進學校,稱為冒險教育專案(Project Adventure,簡稱 PA),之後,冒險教育範圍從原本強調身體的冒險擴大涵括了心理的冒險,也就是說,玩遊戲也能體驗戶外冒險活動一樣的冒險。
 後來,為什麼又有遠征式學習(Expeditionary Learning,簡稱EL)的發展,因為遊戲還是有其限制,不能老是玩遊戲,遊戲要怎麼與學科相結合,它是有盲點的。美國將PA引進學校後,最多用在體育課,因為體育課才有機會在體育館玩遊戲。
 PA玩遊戲玩了10年後,又有一群人發現,這些遊戲可以用來做輔導諮商,所以在1985年,在PA之外,成立另一個分支叫冒險諮商(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簡稱ABC),這也就是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Outward Bound Taiwan,簡稱OBT)執行長廖炳煌他們用來做92188風災重建時,帶領這些具有輔導諮商功能的遊戲,協助災後創傷癥候群的復原。
 後來,為什麼會出現ELOB,就是因為這些遊戲跟學科還是有一點距離,比如說社會科怎麼用冒險教育,自然科怎麼用冒險教育,數學科怎麼用冒險教育,國文、英文怎麼用冒險教育,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要提出ELOB,因為他們有一個野心,其實所有的學科都可以用冒險教育,不只是在美國一開始就用到的體育,體育一般都是用打球來進行,可運用遊戲來做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在美國教改120個改革教育計畫中,ELOB就是其中一個由美國外展提出的遠征式學習學校教改計畫(Expeditionary Learning Schools Outward Bound,簡稱 ELS),他們發現教育是可以教能力的。
 ELOB設計的方法是,還是教知識,可是提供機會給孩子用教的知識,這是ELOB與一般學校最大不同處,他們每一個學科都有機會讓小孩子把所學知識用出來,所以他們的教學是三段,第一段教知識,第二段在學校用活動把知識用出來,第三段跟外面的社區社會相結合,所以小孩子最後學習到的並不是死板的知識,他們學到怎麼用知識,怎麼用知識與外面真實的社會做連結,教育與生活是一致的,這與杜威的理念是一致的。可是,杜威那個時代有一個困境,就是大家都知道要用活動做情境,可是不知道要引導,我們傳統學到的是教導,會一直急著告訴小孩知識和標準答案,引導是不急著講,待確定小孩有基本知識和技能後,只是提供一個情境,讓他去用,用的過程,我們再去協助小孩需不需要補知識或技能,或是他用的過程找到了什麼意義,其媒介是千變萬化的。
 就發展而言,台灣剛好與美國顛倒,美國是先有OB,然後才有PA;台灣是先引進PA,後來才成立OB。因為台灣一開始就是以遊戲吸引著大家,然後後來發現遊戲大家都玩膩了,於是開始用戶外活動做為PA的進階,因為PA其實就是平面遊戲和繩索課程,OB其實是比較有變化。其實遊戲有一個缺點,就是你只要玩過了,興趣就沒那麼大了,可是戶外活動是千變萬化的,今天在台北攀岩和在高雄攀岩,雖同樣都是攀岩,可是它是不一樣的。
 ELOB它是由美國OB所發起做為配合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計畫名稱,用在學校教育,稱為遠征式學習學校(Expeditionary Learning Schools,簡稱ELS)。EL的中文翻譯應為「遠征式學習」,但是有很多人對「遠征」這二個字會有誤解,所以目前還在斟酌正式的中文翻譯名稱。透過ELOB學生有機會學到生活能力,這也是目前台灣教育需要加強的部分。
本文摘要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http://pr.ntnu.edu.tw/newspaper/index.php?mode=data&id=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