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珍古德八十歲生日問答集

珍古德博士80歲了,從他26歲到80歲,總共有54個年頭,投身進入黑猩猩研究和環境保護,這麼多年的努力,因為上帝放在他裡面的呼召與熱情,她是這個世代其中一位最重要的領袖,願神祝福她的生命,在生命的下一個階段,倍增更多他使命的成果。



【國際】珍古德八十歲生日問答集




田野生物學家與動物倡權者珍古德投入了大半輩子研究並保護我們的近親黑猩猩

珍古德在 4 月 3 日度過 80 歲生日。世界首度認識她是因為她在靈長動物行為學領域的成果,她的研究對象是岡貝的黑猩猩,這個小型森林保留區位在坦尚尼亞的坦干依喀湖東岸,現在已經是一座國家公園。

她在 1960 年 7 月於岡貝展開黑猩猩研究,一直持續到 1986 年。到了那時,她已經深知黑猩猩所面對的威脅,以及因為醫學研究而被圈養的黑猩猩所遭受的痛苦。(請見身為珍古德一文)

因此她放下了熱愛的田野生物研究工作,投入動物保護運動。到現在近 30 年的時間內,她幾乎都奔波於途,四處演講,與小學生談話,向大眾分享她的見證,用她溫柔但有力的方式勸說政府官員、世界領袖、其他科學家與任何她所遇到的人。


她的努力大多透過「國際珍古德協會」與其各個計畫執行,例如根與芽(以年輕人為主,特別針對減少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衝擊而努力),以及TACARE(在岡貝周圍的村落與其他地方推動保育相關計畫)。她也持續寫作,最新著作是《希望的種子:來自植物世界的智慧與驚奇》( Seeds of Hope: Wisdom and Wonder From the World of Plants )。

但有時,即使只是與一個關鍵決策者在晚餐時的談話,都可以獲得重要的成果(如她在下面訪談中所提到的)。國家地理在珍古德生日過後不久與她進行了下面訪談--

問:八十歲了。此時似乎是往前看的好時機。

答:(笑)前幾天才有人在演講上問我,他說:「妳的生命可以分為好幾個清楚的階段。妳覺得下一個階段是什麼?」

問:妳自己覺得下一個階段是什麼呢?

我說,「這個嘛,我猜想是死亡。」

問:不不,下一階段是……不一樣的。妳最希望仍能完成的事情是什麼?

我想是讓「根與芽」更茁壯。我對這個計畫很有熱情。它在 136 個國家都有分支,就我們所能估計的,大約有 16 萬個活躍的團體。我們昨天才獲得承諾,世界銀行的員工也將籌組以成年人為成員的根與芽團體。

問:TACARE 計畫呢?

在岡貝各地都有村落居民將部分土地保留為緩衝區。黑猩猩可居住的森林面積比 10 年前多了三倍。森林裡有些樹達 9 公尺高。其他村民也保留了土地以形成通往南方另一個(黑猩猩)群體的生態走廊。

這就是這個計畫最初的本意。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就是不能放棄。現在這些村民不再是我們的對手,反而是我們的夥伴,他們也意識到森林對他們的價值: 能帶來更好的水源,也不再有土壤流失。河谷不再被泥土淤積,也沒有以前曾經造成數人死亡的泥流。

問:現在是咖啡了嗎?有些村民在種植不傷害森林的咖啡?

咖啡種植順利極了。有超過 2,000 座獨立的農場,還形成一個咖啡生產合作社。真的很不得了。

問:所以岡貝國家公園現在不那麼孤立了,而那裡的黑猩猩也不再注定受到孤立效應影響,例如近親繁殖,對嗎?

是的,逐漸接近這個目標了。我們還不能肯定是不是一定能成功,但這是我們所能做的一切。我們已經努力過,現在看來,可能會有成效。

問:談談圈養的黑猩猩,以及牠們在醫學實驗中的角色: 妳多年前就為了終止這種做法開始努力,對嗎? 當時,包括美國國家衛生院在內的單位都有這種作法?

應該是在 1986、87 年吧,我第一次與國家衛生院針對牠們圈養黑猩猩的環境有了互動。我們開了第一次會議,出資的是美國人道協會和國家衛生院。那是實驗人員與獸醫第一次與(動物)倡權人士與田野研究者坐下來談。有史以來第一次。我為這件事情飽受批評,竟然與敵人同坐一桌。不能跟敵人談,那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問:而那種對話,這種與「敵人」交涉以為黑猩猩爭取更好對待方式的作法,一直持續到現在嗎?妳最近有針對此再度提出要求嗎?

有,就在去年或前年。國家衛生院的院長是法蘭斯‧科林斯。我在一次晚餐時坐在他旁邊,我問他關於黑猩猩的事,他說他知道的不多。所以當然囉,整個晚餐接下來的時間我都在跟他說黑猩猩的事。天保佑他,他組成了一個委員會。一開始委員會的組成非常偏向實驗人員,但他也問了我的意見,所以我們又加了一些田野人員,後來在國會山莊舉辦了一場公聽會,我也出席作證。結果你知道嗎?這個委員會的結論是,現在所採行的與黑猩猩有關的(研究)規程,沒有一條是對人類健康有助益的。因次法蘭斯‧科林斯說他們會讓國家衛生院幾乎所有的黑猩猩都除役,送到庇護所。他真的太棒了!花了那麼多年,但我們總算達到目的地了。

文章來源:《國家地理雜誌》珍古德八十歲生日問答集
http://www.ngtaiwan.com/4604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食安壓力的盼望-讓裡面比外面更有食力


在台灣一片食安壓力下,看到德國有這麼棒的創意,將食物作出最大利用,真是令人感到欣慰與盼望。相信這些企業領袖的心中,不只是要賺錢,而是如何在取得利益前,看重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這需要在成為領袖之前,就培養好的人文素養、道德良知、品格教育、生命教育。
在金靖恩的文章中,裡面談到:原本每年有3億噸只因「賣相不佳」就遭到丟棄的蔬果被白白浪費。而在賣家透過活動促銷後,才短短兩天,每間門市不只平均賣出1.2噸的醜蔬果,還為他們帶來比平常多24%的人潮;更重要的是,透過廣大的媒體曝光,不僅為他們的品牌加分,也成功喚起人們對於食物浪費議題的重視,甚至有記者直接在新聞中建議:「法國每間超市都應該讓醜蔬果重見天日。」
要能真正改變食安問題,不能只是抵制沒有良心的廠商,拒買或抵制產品,這樣做只是將往上飄出來的煙(食安問題)搧掉,只要這些廠商的心不變,他們還是會改變商標賣一樣的內容。食安問題產生的關鍵在於人心!
身為領袖或企業家,我們都可以好好反思,如何幫助那些外表不討好的人,幫助那些成長背景辛苦的人,給他們機會,發揮他們裡面最大的潛力。正視食安問題,不只是消極抵制,更是要積極培育有品格的領袖!
培養未來的領袖,在擁有最大影響力之前,先從人文、道德、品格、生命教育開始訓練!不是只訓練他們擁有績效,達成目標,卻傷害許多人!只有訓練正確人心,才能挪走產生煙(食安問題)的柴火。
在一碗好喝的湯裡面,誰會在意熬成湯之前,賣像不好的蘿蔔?
這碗好湯不但沒有食安問題,而且沒有失去它的營養與美味!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外表不討好的人,他們裡面比外面更有食力。




反思取材自:
金靖恩:當松青還在賣過期食品牟利,這幾間超市既做好事又能獲利!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73/article/1998



當松青還在賣過期食品牟利,這幾間超市發揮巧思,既做好事又能獲利!



文:金靖恩

食安風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頂新旗下的松青超市,又有幾間門市被爆出販售過期食品牟利,將已過期的食材改製或改標成熟食來販售。這種小聰明般的商業策略,不僅嚴重損害品牌的商譽,更危害無數消費者的健康。


其實無論是頻頻出包的頂新集團,或是曾造成日本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的雪印奶油公司,這些無良企業的共同點,都是只貪圖短利、不想承擔短期損失,完全缺乏永續經營的意識。

難道那些憑著良心行事的企業,永遠只能吃悶虧而賺不了錢嗎?以下這幾間超市的經營者可不這麼認為!對他們來說,這些促進環保和減少食物浪費的決策,並不是吃力不討好的專案,而是依照商業角度考量後的正確經營策略。

一、法國第三大連鎖超市,讓醜蔬果也能出頭天

(圖片來源:醜蔬果計畫官網http://itm.marcelww.com/inglorious/)(圖片來源:醜蔬果計畫官網http://itm.marcelww.com/inglorious/)


(圖片來源:醜蔬果計畫官網http://itm.marcelww.com/inglorious/)

Intermarché 是法國第三大連鎖超市,他們觀察到一個很荒謬的現象,就是人們一方面需要花不少錢才能落實每日五蔬果的飲食方針,另一方面每年卻有3億噸只因「賣相不佳」就遭到丟棄的蔬果被白白浪費。

幸好他們想出一個好方法:向生產者購買那些本來會直接丟進掩埋場的「醜蔬果」們,並用七折的售價販售;除此之外,他們還將醜蔬果重新製成蔬菜湯和果汁讓消費者體驗,使他們了解到這些其貌不揚的蔬果其實就和一般水果一樣營養美味。

這項計畫獲得空前的成功!才短短兩天,每間門市不只平均賣出1.2噸的醜蔬果,還為他們帶來比平常多24%的人潮;更重要的是,透過廣大的媒體曝光,不僅為他們的品牌加分,也成功喚起人們對於食物浪費議題的重視,甚至有記者直接在新聞中建議:「法國每間超市都應該讓醜蔬果重見天日。」

二、英國第二大連鎖超市,利用下架食品100%「食力」發電

我們每週去超市買菜時,望著那些堆積如山的水果金字塔,心裡是否納悶過:這麼多的即期食品,若是沒賣完會怎麼處理?令人失望的是,在英國每天都有價值約七萬台幣的食品遭到下架,而許多超市更選擇將下架食品直接送進垃圾場。

然而,英國第二大連鎖超市Sainsbury’s卻有不同的做法:他們將那些不適合捐給食物銀行或作為其他用途的食品全部轉化為電力。目前Sainsbury’s位於坎諾克(Cannock)的一間門市已成功運用「食力發電」,100%支持該店的用電量。

事實上,Sainsbury’s每天若要將這些過期食品運往垃圾場,一噸就需要台幣七千多元的運費,與其長期把錢花在「運送垃圾」上,不如把垃圾變為有用的資源。目前Sainsbury’s不僅是全英國使用沼氣發電的最大零售業者,他們每年利用下架食品所產生的能量,更足夠供應2,500戶的家庭用電。難怪Sainsbury’s表示,「這不僅是做好事,更是一個正確的商業決定!」

三:德國首間無包裝超市,讓募資網站也為之瘋狂

 

(圖片來源:Original Unverpackt 在群眾募資網站所放的官方圖片https://socialimpactfinance.startnext.de/original-unverpackt)(圖片來源:Original Unverpackt 在群眾募資網站所放的官方圖片https://socialimpactfinance.startnext.de/original-unverpackt)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每週都從超市裡買回多少「垃圾」?牛奶與果汁的塑膠瓶、雞蛋的長紙盒、優格的塑料小杯子、洋芋片的包裝袋…等等,幾乎所有非生鮮蔬果類的產品,都會被一層又一層的塑膠袋或紙盒包裹。然而這些包裝袋的壽命,往往在被消費者拆開來的那一瞬間就宣告結束,之後就只有被丟進垃圾桶(好一點的話是資源回收桶)的份,許多包裝袋甚至被隨手丟在大街或海洋。

德國有兩位年輕女孩,決心塑造一種新的超市消費體驗:讓人走進店裡,映入眼簾的不是一個又一個寫滿廣告標語、很快就會成為垃圾的包裝盒,而是排列整齊的蔬果,以及用各式環保容器散裝的商品。

想試試新牌子的洗髮精?在這裡你不需要買一整瓶;只想買一日份的麥片?帶著自己的容器,要裝多少隨你便;出門旅行不想買一大條牙膏?這裡還有「牙膏錠」可以選,連外裝軟管都不需要。在這間超市裡消費,顧客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購買所需的份量,一切都是秤重計算。

這個專案一提出,很快就成為募資網站上的新寵兒,兩人原本只要籌措4.5萬歐元(約新台幣175萬)的資金,最後卻募到足足兩倍多的金額!這間名為「Original Unverpackt」的超市也順利於上個月在柏林開幕。

德國的無包裝超市要付諸實現,除了經營者本身必須有堅持「零包裝」的決心之外,還需要上游業者的配合,在台灣執行起來可能較為困難;英國超市利用下架食品發電的舉措,則是需要沼氣發電廠技術面的配合,不過技術門檻雖然較高,只要願意投入資源還是有機會做到;法國超市發起的醜蔬果計畫更不用說,台灣每間連鎖超市都有執行的可能性。

台灣的超市業者們,是時候動動腦筋、眼光放遠,用超市本身的豐厚資源做些對環境與生產者友善、對消費者有益、自己也能獲利的「多贏」策略了!

(全文轉載自天下獨立評論專欄)

《有效的課程引導配搭》

2020/07/16 Stephen 引導或促進facilitate,簡單講,就是使事情變簡單。之前聽某位台灣師大的教授分享,教授的角色,簡單講,就是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這樣就能顯出教授的學問。 課程中的知識,許多人都知道,但如何讓他變簡單? 知識就好像菜市場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