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環境保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環境保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學生,不只是帶領學生看到老師看到的,而是帶領學生超越老師所看到的!然後當學生再次與老師討論原本一起看到的,能看到比兩人原本看的更寬廣、更深遠的畫面。
記得之前上副引導員訓練課程的時候,我向同慶老師提問了一個問題:「台中市政府環保局邀請我分享環保議題,請問如何應用體驗教育精神讓他們對環保有感?」
同慶老師分享之前一位朋友用牙膏的故事,講的過程非常生動有趣,聽到一半我就開始充滿靈感,聽完之後與老師簡單回饋討論之後,我就想好如何將體驗教育,融入這場不容易分享的環保議題。
我想到的實物教學與環保體驗教育,與老師所分享的經驗不完全一樣,但從老師經驗分享與引導反思的過程中,我從原本老師所分享的,看到更多不同的角度與畫面,一樣運用牙膏,但以學員為中心來設計,轉化應用牙膏的體驗。
在那兩場演講中,有來自台中市政府一百多個政務機關,也有來自台中市大約200個社區的委員會幹部、里長等社區民眾,看到他們都樂在其中,全程專注聆聽,沒有人滑手機,而且還看到許多人感動落淚,願意從家庭教育開始,更愛家人、配合環保局推動的環保政策,在講座結束之前,夫妻就做了決議,要減少污染空氣的行動。


有一位志工會後跟我分享,坐在他旁邊有一位大約50-60歲的太太,一坐下來就說:「聽這個有用嗎?都聽這麼多了!」講座結束之後,這位太太跟這位志工分享:「喔,夠賣麥呢(台語),真的很有幫助。」!聽到志工的分享,心裡感覺很高興,相信對許多聽眾而言,這是一場有趣又有效的講座。
有人說有好的學生才有好的老師,但也有人說有好的老師才能教出好學生,難怪有一句名言叫做教學相長!我想教學與教育,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交流與連結中,轉化彼此的生命,成為更美好的生命,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真正的教育,不只是把老師知道的知識塞到學生的腦袋中,而是把老師生命中的體驗與反思,成為學生看的更高的踏角石,讓學生站在老師的生命歷練上,能夠成長的更快、長的更高、完成更多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祝福下一個他所要祝福的人。
教育如同老師帶領學生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最後進入最高層次:見山又是山!(轉化過的山)
最後引述依據愛因斯坦分享過關於教育的名言~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Albert Einstein愛因斯坦)


祝福每一位老師,在教導學生之後,學生可以忘記一切,但卻可以在同一個主題上,看到更寬廣、更深入、更高層次的視野,並且帶出更奇妙的生命歷程。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台灣的PM2.5比你想像的更可怕


最近看上一期商週,心裡為台灣感到憂心,從去年(2014)11月份與台中市環保局合作開始,我們團隊和我都注意到了PM2.5對台灣的影響與危害,從去年11月到今年2月,這三個月當中,我們都開始更多瞭解PM2.5是什麼碗糕!

二月份開始一連串接受環保局講座的紙錢減量邀請,一直到北區區公所邀請分享的空氣污染成因與防制,我們更明白PM2.5原來這麼嚴重,不只是因為大陸會飄過來,台灣自己也製造了很多。

許多年前在大陸的時候,心中還慶幸我所居住的城市,並沒有這麼嚴重的PM2.5!沒想到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台灣的PM2.5污染狀況,三個月裡面只有10天符合標準值。

上禮拜在看到商週報導『要命的空氣』內容之後,才發現,原來台灣現在空氣品質的狀況,比我所瞭解和想像的嚴重更多。也才更明白孩子的過敏狀況其中一個最有可能的來源!

台灣有許多事情正在改變,心靈環保是台灣人現在需要同時提升的議題,環境要得到保護,要先提升國人的心靈、品格素質,才能全面改善我們的居住品質,祈願更多組織團體看重這個議題,讓台灣的天空可以看得見太陽。

延伸閱讀:要命的空氣《商業周刊》1429期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空污 健康的隱形殺手


從9月開始,環保署對台灣空氣品質惡化,5度發出警告。遠從中國大陸席捲而來的沙塵陰影,更開始籠罩台灣。惡劣空氣對台灣人的影響,也愈來愈明顯。
  • 2014-05-16 Web only    文/林倖妃、黃惠鈴、鄧凱元
身為國內龍頭醫院的台大醫院,今年為四十五歲以上醫師進行健康檢查。精密的電腦斷層,猶如照妖鏡般照出不為人知的現實。受檢的三百人中,有十四人罹患癌症,為一般人癌症發生率的十五倍,其中十二人都是肺癌。

大家都在問,為什麼?白色巨塔內隱藏什麼樣的祕密?

答案之一,或許在白色巨塔外。肺癌患者快速增加,已是台灣的普遍現象。從九月以來,環保署已經對台灣空氣品質惡化,五度發出警告。遠從中國大陸席捲而來的沙塵陰影,更開始籠罩台灣。

菁英薈萃地  污染最高
「我們幾個醫師聚在一起,大家常討論肺癌病患,怎麼愈來愈多?」彰化縣醫療界聯盟醫師李武波,以每五年為期,整理各縣市三十年來的肺癌粗發生率,發現猶如水波般快速往外擴散,從十萬分之九暴漲到十萬分之四十二。

翻開台北市的空污地圖,或許更能按圖索驥。距離台大醫院不到五公里的古亭測站,過去十年的空氣污染指標(PSI)居台北市七大測站之冠,比周邊的中山、士林、松山和萬華站都高。

古亭站所涵蓋範圍,包括中正區和大安區,不僅有總統府、行政院等重要部會機關,更涵蓋台大、建中等知名學府,幾乎是全國菁英薈萃之地。事實上,懸浮微粒中的PM2.5(細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危害早已引起世界各國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十月中,將空氣污染列為主要環境致癌物,引發肺癌風險更勝二手菸。最危險的,是可堆積在人肺深處的細懸浮微粒PM2.5。

致病又致命的PM2.5
美國心臟醫學會搜羅國際四百餘篇研究,證實粒徑只有頭髮二十八分之一的PM2.5,小到足以穿透呼吸系統,並負載重金屬、戴奧辛,以及病菌等,直接到達胸腔。長期暴露在PM2.5中,更會增加引發心肌梗塞、中風和心律不整等的風險,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率。

細懸浮微粒無所不在,除沙塵暴或河川揚塵等自然生成,到汽機車、工廠排放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物經過反應,都足以生成。PM2.5,這個在台灣還算陌生的名詞,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關心的指數,在中國大陸更是許多人每天出門前必看的數字。

十月二十二日,哈爾濱PM2.5數值每立方公尺突破一千微克,中小學因此停課兩天,被喻為「空氣末日」。中國環保部也統計,大陸七十四個城市,今年十月,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天空污超標。

PM2.5的起伏,更會隨著時間變化。習慣搭公車的莊美珠(化名)最近開始騎腳踏車上下班。從羅斯福路到和平東路,「人到中年,多運動還是比較好,」戴著半遮式安全帽的她說。

但她卻不知道,古亭站每天下午四點開始,PM2.5隨著車流量增大逐漸飆高,最高曾在晚上九點,達到每立方公尺六十六微克。而十月後隨著東北季風加強,空氣污染異常日數增加,常常從早上五點就開始往上揚,直到中午。一度在上午十點,達到每立方公尺七十微克。
連續瞬間飆高的數值,遠超過WTO建議的空氣品質準則——二十四小時值每立方公尺二十五微克。

「這麼高?那麼運動不是反而造成更大傷害?」每晚加班以閃過車流,氣喘吁吁回到家的莊美珠,很難相信。由彰化醫師吳澄第領軍組成的彰化縣醫療界聯盟,覺得再也不能等待,從醫界投身環保運動,促使環保署在去年五月,制定細懸浮微粒標準。

台灣標準比照美、日,年均值希望降到每立方公尺十五微克。以目前全國平均二十二微克,要到二○二○年才能達成。「能達到已經很不簡單,美日也都有十年準備期,」環保署長沈世宏說。

空氣品質達到標準  還要等七年
制度或許可以搭建在美麗遠景上,人的健康卻等不了。因為在台灣,惡劣空氣的影響愈來愈明顯。空污和疾病,猶如攜手共生的孿生子。「台灣十大死因中,有七大和空氣污染密切相關,」彰化縣醫療界聯盟理事葉光芃從惡性腫瘤、中風、心臟疾病、高血壓到肺炎、糖尿病,數到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從流行病學來說,空氣污染和基因作用,在肺腺癌扮演重要角色,而肺腺癌正是肺癌中成長快的一種。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指出,癌症的發生有時間延遲效果,過去台灣空氣污染嚴重所種下的「因」,或許目前正在結「果」。

肺癌更早在二○○一年,躍居台灣癌症死亡榜之首,並稱霸至今。每年因罹患肺、支氣管和氣管相關癌症而死亡者,達八千六百多人,三十年內成長五倍之多,同時期總人口卻僅增加三成。

另方面,國人因為肺炎、氣管和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健康問題,到醫院就診的人次,也高居所有病因的第一位,約佔就診人次七成,所需診療費用超過一千億元。綠色和平組織和北京大學發布的《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指出,去年在北京、上海和廣州、西安四大城市,因PM2.5污染而早死者,超過八千五百人。

中國環保部因而宣示,今年要打響PM2.5的環保攻堅戰,以顯示決心。台灣與中國,兩岸似乎都陷入「爭一口乾淨空氣的戰爭」中。美國航太總署(NASA)運用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研究,繪製全球細懸浮微粒空污地圖,顯示從一八五○年到二○○○年,一五○年來的空污程度,亞洲國家以中國的污染最嚴重,台灣也不遑多讓,都是死亡數較多的深棕色。

今日,台灣空氣品質雖已有改善,效果卻仍有限。WHO蒐集全球近六百個城市的細懸浮微粒濃度(不含中國城市),相比之下,嘉義、高雄和金門都高到可列入前十名內,居第七、九、十名。

與OECD的三十六個國家相較,台灣的懸浮微粒濃度更高居第二糟。清潔度低於十一名的日本和第五名的韓國,僅贏過智利。這場戰爭,不用槍炮、不用彈藥,卻讓國家社會付出巨大成本。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爭不了氣」?
說明:表1、表2為WHO針對全球近600個城市的PM2.5數值,台灣排名是依照環保署資料,進行交叉比對。WHO調查方法說明:數據取自於各個國家相關官方單位的報告或網站資料,因此各個城市的數據計算方法、取樣標準和年份可能會有所差異。非WHO公佈的其他城市,年均PM2.5分別為:北京官方公佈的數字70,香港29,日本東京15。
資料來源:表2為WHO、表3為OECD與主計處

雲林、彰化:發電廠和重工業圍繞
國家產業結構和經濟政策是關鍵。從石化廠、發電廠到煉鋼廠,密集分布在中南部。「這是在販賣人民健康,取得廉價經濟效益,」站在環保署大門口,彰醫盟現任理事長、秀傳醫院副院長蔡志宏,右手拿著麥克風,左手握拳高高舉起,反對六輕工業區擴廠。

他更要抗議,北邊有全世界排碳量最高的台中火力發電廠,南方有六輕工業區,不管吹南風、北風,彰化都受害。長達八公里、寬四公里的六輕工業區,似乎成為眾矢之的。台大公衛所教授詹長權調查,發現距離六輕十公里內鄉鎮(如台西鄉、麥寮鄉),空氣品質下降,測得包括傳統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具致癌性的揮發性有機物、重金屬等。

從二○○八年到一○年,這些鄉鎮的癌症發生率,是六輕營運前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的四.○七倍。慢性氣道阻塞,同樣隨六輕營運時間而上升,前後相差達兩倍。台塑對類似說法,反擊力道一向強勁。對率先提出六輕致癌研究的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提出民、刑事控告,並索賠四千萬元。

台塑強調,全國各地癌症都逐年增加,不只雲林縣。且癌症發生與遺傳、環境、生活習慣都有關,以六輕建廠為分隔點,是刻意誤導、惡意評論。今年九月,法院在民事一審判決台塑敗訴,刑事則不起訴處分。

詹長權感嘆,經濟要發展、石化業要提升,國家就要投入資源了解對公共衛生和環境的衝擊,作為政策依據。否則沒有共識,紛擾也將繼續存在。

嘉義、台南:東北季風的受害者
地形和季風風向的助長,讓部份縣市受害更深。以最近十年來,肺癌發生率高掛前七名內的嘉義縣、台南縣和彰化縣、雲林縣,四縣市的細懸浮微粒濃度年均值,均分布在前八名。

「空氣污染,不是排放源所在地最嚴重,而是要看空氣往哪裡集中,」中研院副院長、公衛專家陳建仁解釋。台灣夏天吹西南風,中南部是迎風面,污染發生後很容易吹散,也是一年中空氣品質最好的季節。

十月後,東北季風盛行,若風力不夠強,到中南部後易受中央山脈阻隔,尤其嘉南平原因位在中央山脈背面,污染物更容易滯留累積。地球公民基金會統計,從嘉義一路到高雄、屏東,去年一年要呼吸到好空氣的日數,十天中最多只有三天。

人口稠密的北部都會區,汽機車則是無法解決的難題。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中,台灣的人口密度和人均車輛用油量,高居全球第二。汽機車密度更高居世界之冠。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四○三輛機車,每一.五人擁有一輛,為日本的十倍。

台北大安區:交通廢氣  滯留台北盆地
以台北大安區為例,雖然擁有最高的房價,呼吸的卻是最差的空氣。蕭小姐的兒子所就讀學校,就在大安森林公園旁。開學第一天,她從擠滿人流車龍的學校門口,好不容易接到兒子,站在分隔島上等公車,「身旁機汽車一輛又一輛,我都快窒息了,」蕭小姐抱怨。

「大安區位處台北盆地中心,沒有風時,污染滯留不易擴散,」曾經擔任環保署空保處長、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主任楊之遠分析。這就跟馬桶沖水一樣,水自然順著漩渦往中間集中。
即使有大安森林公園,龐大交通量和盆地中心的位置,卻是它擺脫不了的原罪。

台北、基隆:中國大陸沙塵暴衝擊
此外,每年十一月到隔年五月的大陸沙塵暴,長程傳輸的污染威力也不容小覷。除了台灣自身的污染之外,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艮輝以模式模擬,細懸浮微粒濃度遠從中國大陸飄來,佔總污染量的三七%。

爆量的沙塵通常先到基隆、宜蘭和台北,再往南擴散,污染濃度也隨之遞減。隨著大陸沙塵暴發生頻率、規模及強度不斷上升,台灣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濃度也明顯增加,未來五到十年有可能更加劇烈。

「沙塵暴過後一到三天,心肺疾病就診人數明顯增加,」成功大學副校長蘇慧貞證實。揮之不去的空污陰影,造成城市發展受限。「有人建議買廣告掛在大樓前,歡迎富豪到全國空氣最差的地方買豪宅,」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的聲音中有著怒氣。

她的房子位在高雄巨蛋所在的左營區,鄰近漢神百貨公司、凹仔底公園,近年房價節節飆漲,投資客紛紛轉戰當地投石問路。但左營區每年承受細懸浮微粒污染量,卻在全國七十六個測站中排入前十名;高雄市政府規劃的南星遊艇園區,在環保署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時,也因為細懸浮微粒污染嚴重,被迫進入第二階段環評,相繼卡關。

空污成為高雄市要翻轉產業、發展國際都會的最大阻礙之一。因為高雄周邊被石化工業區環繞,從林園、大社工業區,中油的三輕、五輕廠到中鋼及火力發電廠等。而高屏空氣污染防制區更是全國五大空氣品質防制區,唯一臭氧和懸浮微粒都被列為最差的第三級。

漂泊的空污難民
更多人因為擔憂而遷移,成為名副其實的「空污難民」。
颱風雨尚未遠離的這一天,《天下》記者來到彰化縣大城鄉的台西村,地上雖是濕的,卻有股悶熱味。

站在村旁的濁水溪畔往南望去,相隔四公里遠的台塑六輕工業區內,三九八根煙囪不時冒出一屢屢白煙,往天際飄散。這村落和雲林縣麥寮鄉、台西鄉,同樣都在距離六輕十公里的範圍內。

在全國測站中,距離六輕最近的彰化測站,細懸浮微粒濃度為每立方公尺二十九.九五微克,但斗六測站上半年,一度飆高到每立方公尺八十二微克,平均為三十五微克,僅次於嘉義市和屏東縣。

曾經以種西瓜、捕鰻魚苗聞名的村落,逐漸沒落。戶口上還有的一千餘人,如今只剩下不到五百人。「五年後,我敢保證清明節回來掃墓的人,比過年回家團聚的還要多,」週末才回到台西村探望父母的許震唐感嘆。年輕人走了,老一輩的或是凋零、或是隨著子女遷移,他的親朋舊識一個個消失在南風中。

走不了的人,也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回到濁水溪南岸,傍晚時分的台西鄉五條港邊,穿著青蛙裝的林進郎,雙手拿著竹竿架起蚵架,他已經浸在水中超過十小時。

在身後的六輕工業區,隨著夜幕降臨,燈也亮起來,在霧紗中忽明忽暗。

九月後,空氣中熟悉的酸味又回來。「有沒有哪個公部門可以告訴我們,在這樣的環境到底會不會罹癌?國家能不能提出政策配套?」身為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的林進郎,雖然是六輕監督委員會委員,卻愈來愈無奈。

每一個人,每天要呼吸兩萬次,將一萬公升空氣吸進肺裡。每一口氣,都關係著健康,甚至影響命運。國際相關研究更發現,細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影響是沒有閾值(極限)的,不論再低的濃度,都會增加死亡率,以及罹患心血管疾病、肺癌的機率。

「PM2.5的標準一定要不斷往下修,」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鄭尊仁說。
環保署也開始著手,從污染源頭減量,除將針對發電廠,進行加嚴管制,逼使業者改用天然氣,或其他新能源;同時要在十年內,以電動公車全面汰換柴油市區公車,共計六千二百輛。

但歐美各國的動作更積極。美國今年就將原來制定的細懸浮微粒標準,從年均值每立方公尺十五微克,再度下修到十二微克。因為美國採取廣泛的控制措施後,從一九八○到二○一○年,主要空氣污染物排放減少過半,同期國內GDP也不斷攀升,顯示污染治理政策產生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實施成本,往往是五到十倍甚至更多。

在加拿大,則是由醫師站上第一線,成為對抗PM2.5的尖兵。加拿大心臟科醫學會年會上,政府不但發給每位醫師海報,還有一疊衛教單張,提供醫師告訴病患什麼是細懸浮微粒,以及該做的自我保護措施。「要做就要拿出魄力,跟PM2.5宣戰,」歷經超過三十年公務生涯的前環保署空保處長楊之遠直言。

到底誰該負責?台灣的高人口密度,是無法改變的宿命,但政府卻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以使用。

政府該立即向空污宣戰
地球公民基金會將矛頭指向經濟部。九月,立委林佳龍和趙天麟在該會的記者會上,拿出手上的提案,十四位立委共提出三種版本。每個版本都指向修改「空污法」第十二條,因為環保署若要對任何空氣污染嚴重區域,進行排放量「總量管制」,都必須「會同經濟部」。

一旦進行總量管制後,工廠擴增或新建都須先抵換或交易,以取得排放額度,可能影響或限縮產業發展,以至於十五年來,空有空污法條卻從未使用。「關鍵還是在工業局,」一位環保署高層坦言。除修法外,石化業要提升,應該以國家型計劃確認問題根源並制定政策,鼓勵更多研究經費投注在空污和疾病相關研究。更重要的是,台灣的產業政策要往哪裡走,經濟部必須要有通盤規劃。

不可諱言,政府現在的每一步,都決定未來十年內,我們將呼吸到什麼樣的空氣,以及到時候的台灣,將呈現什麼樣的面貌。生活在這個國家,人人都值得擁有更乾淨的空氣。

什麼是PM2.5?
PM2.5(細懸浮微粒)是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僅頭髮28分之1。會隨著呼吸進入人體,危害健康。台灣PM2.5主要來自沙塵暴、汽機車廢氣、工業污染。環保署的規範為年均值為15 ug/m3(微克/立方公尺),在2020年達成。WHO的標準為10 ug/m3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397#sthash.te917qri.dpbs
- See more at: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397#sthash.te917qri.dpuf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珍古德八十歲生日問答集

珍古德博士80歲了,從他26歲到80歲,總共有54個年頭,投身進入黑猩猩研究和環境保護,這麼多年的努力,因為上帝放在他裡面的呼召與熱情,她是這個世代其中一位最重要的領袖,願神祝福她的生命,在生命的下一個階段,倍增更多他使命的成果。



【國際】珍古德八十歲生日問答集




田野生物學家與動物倡權者珍古德投入了大半輩子研究並保護我們的近親黑猩猩

珍古德在 4 月 3 日度過 80 歲生日。世界首度認識她是因為她在靈長動物行為學領域的成果,她的研究對象是岡貝的黑猩猩,這個小型森林保留區位在坦尚尼亞的坦干依喀湖東岸,現在已經是一座國家公園。

她在 1960 年 7 月於岡貝展開黑猩猩研究,一直持續到 1986 年。到了那時,她已經深知黑猩猩所面對的威脅,以及因為醫學研究而被圈養的黑猩猩所遭受的痛苦。(請見身為珍古德一文)

因此她放下了熱愛的田野生物研究工作,投入動物保護運動。到現在近 30 年的時間內,她幾乎都奔波於途,四處演講,與小學生談話,向大眾分享她的見證,用她溫柔但有力的方式勸說政府官員、世界領袖、其他科學家與任何她所遇到的人。


她的努力大多透過「國際珍古德協會」與其各個計畫執行,例如根與芽(以年輕人為主,特別針對減少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衝擊而努力),以及TACARE(在岡貝周圍的村落與其他地方推動保育相關計畫)。她也持續寫作,最新著作是《希望的種子:來自植物世界的智慧與驚奇》( Seeds of Hope: Wisdom and Wonder From the World of Plants )。

但有時,即使只是與一個關鍵決策者在晚餐時的談話,都可以獲得重要的成果(如她在下面訪談中所提到的)。國家地理在珍古德生日過後不久與她進行了下面訪談--

問:八十歲了。此時似乎是往前看的好時機。

答:(笑)前幾天才有人在演講上問我,他說:「妳的生命可以分為好幾個清楚的階段。妳覺得下一個階段是什麼?」

問:妳自己覺得下一個階段是什麼呢?

我說,「這個嘛,我猜想是死亡。」

問:不不,下一階段是……不一樣的。妳最希望仍能完成的事情是什麼?

我想是讓「根與芽」更茁壯。我對這個計畫很有熱情。它在 136 個國家都有分支,就我們所能估計的,大約有 16 萬個活躍的團體。我們昨天才獲得承諾,世界銀行的員工也將籌組以成年人為成員的根與芽團體。

問:TACARE 計畫呢?

在岡貝各地都有村落居民將部分土地保留為緩衝區。黑猩猩可居住的森林面積比 10 年前多了三倍。森林裡有些樹達 9 公尺高。其他村民也保留了土地以形成通往南方另一個(黑猩猩)群體的生態走廊。

這就是這個計畫最初的本意。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就是不能放棄。現在這些村民不再是我們的對手,反而是我們的夥伴,他們也意識到森林對他們的價值: 能帶來更好的水源,也不再有土壤流失。河谷不再被泥土淤積,也沒有以前曾經造成數人死亡的泥流。

問:現在是咖啡了嗎?有些村民在種植不傷害森林的咖啡?

咖啡種植順利極了。有超過 2,000 座獨立的農場,還形成一個咖啡生產合作社。真的很不得了。

問:所以岡貝國家公園現在不那麼孤立了,而那裡的黑猩猩也不再注定受到孤立效應影響,例如近親繁殖,對嗎?

是的,逐漸接近這個目標了。我們還不能肯定是不是一定能成功,但這是我們所能做的一切。我們已經努力過,現在看來,可能會有成效。

問:談談圈養的黑猩猩,以及牠們在醫學實驗中的角色: 妳多年前就為了終止這種做法開始努力,對嗎? 當時,包括美國國家衛生院在內的單位都有這種作法?

應該是在 1986、87 年吧,我第一次與國家衛生院針對牠們圈養黑猩猩的環境有了互動。我們開了第一次會議,出資的是美國人道協會和國家衛生院。那是實驗人員與獸醫第一次與(動物)倡權人士與田野研究者坐下來談。有史以來第一次。我為這件事情飽受批評,竟然與敵人同坐一桌。不能跟敵人談,那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問:而那種對話,這種與「敵人」交涉以為黑猩猩爭取更好對待方式的作法,一直持續到現在嗎?妳最近有針對此再度提出要求嗎?

有,就在去年或前年。國家衛生院的院長是法蘭斯‧科林斯。我在一次晚餐時坐在他旁邊,我問他關於黑猩猩的事,他說他知道的不多。所以當然囉,整個晚餐接下來的時間我都在跟他說黑猩猩的事。天保佑他,他組成了一個委員會。一開始委員會的組成非常偏向實驗人員,但他也問了我的意見,所以我們又加了一些田野人員,後來在國會山莊舉辦了一場公聽會,我也出席作證。結果你知道嗎?這個委員會的結論是,現在所採行的與黑猩猩有關的(研究)規程,沒有一條是對人類健康有助益的。因次法蘭斯‧科林斯說他們會讓國家衛生院幾乎所有的黑猩猩都除役,送到庇護所。他真的太棒了!花了那麼多年,但我們總算達到目的地了。

文章來源:《國家地理雜誌》珍古德八十歲生日問答集
http://www.ngtaiwan.com/4604

《有效的課程引導配搭》

2020/07/16 Stephen 引導或促進facilitate,簡單講,就是使事情變簡單。之前聽某位台灣師大的教授分享,教授的角色,簡單講,就是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這樣就能顯出教授的學問。 課程中的知識,許多人都知道,但如何讓他變簡單? 知識就好像菜市場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