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原住民同學的論文報告中,提到如何解決原住民貧窮議題,報告完後有另外一位同學提出原住民喝酒的問題,有好幾位同學都對這個議題也很想多了解,是否因為原住民愛喝酒,導致貧窮問題?
報告的同學曾經擔任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回應的內容非常好,分享到:「喝酒不是問題,但是有問題的人,特別是有問題的原住民,常常會大量的喝酒。」
老師補充分享:原住民部落中若有人一天到晚酒醉,大部分是因為有個人或家庭的問題才會喝酒。家暴的問題也常常從喝酒出來,當夫妻兩個人互打之後,警察就去勸和,因為警察也都是族人,醒過來這對夫妻就說能不能銷案?但一陣子以後還是會重複。
要解決這一類的問題,就要趕快讓他有工作做,給他有工作,使他生活有重心,喝酒這類的問題就成為餘興節目,只會偶爾喝一下,而不會成為主要重心,一個人有工作之後,就會提升自尊心。
例如一個博幼基金會的個案,本來一個常喝酒的媽媽帶小孩來博幼基金會參加課後輔導,這位媽媽在那裡沒事做,博幼邀請她來當小老師,教一陣子學會之後,就直接聘她當老師,等小孩叫她老師之後,她就不敢再喝酒了。
那麼能不能有適切的方法介入,幫助弱勢改變?我們能幫助少一個是一個。常常弱勢的問題,對於某一些特別的弱勢,只要一發生事情,就會被放大來看。例如:一個精神障礙者住在社區,跟一般精神正常的人住在社區,如果兩個都殺人了,誰會比較被關注?精神病患!大家會說不應該把他放在社區,太危險了,但哪些地方沒有正常人殺人?一般精神正常的人若殺了人不會這樣被擴大。
原住民若在一般社區有任何議題,很容易就會被類比出來!台灣的媒體常把原住民議題放大,同樣是酒醉駕車,原住民就會被放大,以前早期在台灣社會,不是只有原住民從事賣春的工作,但是原住民一被抓,就馬上被報紙裡面散發,這常常在媒體中就放大。
在這簡短的對話中,我內心的反思~我們常常不小心就把有問題的族群標籤化,但並沒有探討或了解產生問題的原因,在評論之前,若我們沒有透徹了解,則不便輕易做出判斷,甚至了解了也不一定能批判,因為你所評論的對象,可能你從來無法體會他曾經經歷過的人生歷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