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基督徒可以參加正念課程嗎?


作者 / 郭士賢
近幾年來,在台灣逐漸興起一股學習「正念療法」的風潮,許多對心理諮商有興趣的人或多或少都對這個新興的療法有興趣,也曾經參加過相關的課程或工作坊。特別是英美學者將這套理論應用在減壓課程,在西方國家已經漸漸引起心理治療實務工作者的注意,也讓許多現代人從中受益。


■正念訓練助人覺察自我

「正念」是指以特殊的方法專注,以開放、好奇、不批判的角度察覺自己,欣賞當下,無論這察覺的內容是美的、醜的、愉快的、不愉快的,都不批判的接受這份感受進入自己的察覺中。它不包含價值判斷,無論念頭本身是正向或負向,都進行察覺。


入門的正念減壓課程內容主要有三個練習:一是「葡萄乾練習」,著眼於練習者對食物的感官知覺的體驗,以及整個品嚐的經驗做有意識的覺察。二是「身體掃瞄練習」,著眼於身體感覺的察覺,透過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不同部位從頭到腳依序注意、覺察身體的細微感受,透過這樣的覺察使得身體與心理的關連有更敏銳的呈現。三是「專注呼吸練習」,則是將練習的焦點放在此時此刻的呼與吸,幫助我們的專注力集中在當下,觀察心思意念的流動。


正念練習有5個專注覺察的重點:呼吸、整個身體的感覺與反應、周遭的聲音或觸感、心中浮現的念頭,以及中立如實的觀察心念。這樣的訓練之最終目的是透過體驗覺察身體與心理的細微與深層的變化,了悟凡事無常,進而產生不執著的心態,並且能夠平等的、不帶情緒及價值判斷的看待世間萬事萬物。在達到這最終境界之前,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人們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在緊張中得到身心的放鬆。

這些練習是根據印度文化中的修行實踐而來,印度教及佛教的修行法門中,都有類似的課程與做法。正念練習的重點是在刻意放慢步調的練習中,學習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與注意的焦點,培養出一種新的反思觀照的能力,這反思觀照的思維過程是強調用不偏不倚的態度覺察所有浮現腦海中的念頭,不偏愛正向或令人愉快的念頭,也不偏好探究負面、讓人厭惡的念頭。


正念的練習者必須訓練自己,無論正向或負向的念頭,都讓它們一樣的浮現在意識中,以同樣中立的、如實的態度面對,在念頭浮現的當下,接受它、觀察它、放開它,然後接受下一個念頭的浮現,繼續細察、繼續放開。伴隨著每一個念頭的情緒起伏,也讓它隨著念頭的浮現與消失,一起感受它的存在,然後放在一旁,繼續迎接下一個念頭與情緒。當然,這樣的覺察能力並非練習幾次就可以學會,是需要每天持續練習,在長時間的練習過程中,漸漸體會到細微的身心感受,反思自己的心思意念,放下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從不斷的領悟中進入覺醒的境界。


正念的修練是讓學習者改變自己的心念,讓自己活得更好、更自在,沒有任何神明或偶像崇拜,也不談教義或教條,使人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受到是在參與宗教活動,而是在學習一種心理學課程,加深對自己的認識。講授正念課程的人,一般都認為這樣的專注訓練是激發人類共同的潛能,不具有宗教特色,可以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一起練習,而不會侵犯到他原本的信仰理念,甚至於認為像正念這類靜心、反思的訓練活動還可能有助於原本的宗教信仰。


練習者不須擔心這帶有佛教色彩的練習會帶來改變信仰的困擾。由於這套訓練源自佛教修行的理論與技術,而且經過西方學者的吸收改包裝之後,以治療法的面貌出現,對許多基督徒或接觸基督教的朋友同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基督徒的靈修特色比較

基督徒常常敏感於不同的學習題材、活動是否會讓我們與魔鬼撒但沾上關係?正念練習是否有助於個人靈修?就作者參加正念減壓入門課程的體驗與觀察,若僅是練習靜坐、調勻自己的呼吸、集中注意力在身體每個部位做身體掃瞄、刻意放慢腳步細細品嚐入口的每一個食物、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這些練習與操作本身可以視為不具有宗教色彩,同時讓練習者體驗到不同面貌的自己,發現原來自己可以這樣觀察自己的身體與意識流動。


基督宗教的靈修活動中也有類似的元素,只是沒有特別強調。例如:靜默,安靜在主面前祈禱、耶穌離開眾人到山上避靜禱告。聖經教導我們要學習耶穌的榜樣,當忙完一天的事務,應該讓自己抽離繁忙的情境,來到天父上帝面前,安靜下來禱告。又例如:放下與交託,凡勞苦擔重擔的應當到主耶穌面前,將一切憂慮與苦悶卸在主面前,主耶穌必使我們得安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透過禱告仔細審視自己的重擔與痛苦、祈求赦免,也清楚的將這些交託給主耶穌,同時產生讓自己暫得安息、重新得力的效果。

與正念課程相比較,基督教靈修最大的不同在於永遠有上帝做為祈求、反省、沉思的參照對象。基督徒從來不會只是練習單純、中立的內觀自己的心念,而不顧及上帝的存在與臨在;基督徒相信在靈修時,上帝鑒察他們的心念、聽到他們舌頭上的每一句話或吟唱的每一首詩歌。若人向上帝祈求,上帝會差遣聖靈內住在人心中。


在正念治療課程中,帶領者會在幾次練習後要求練習者不要停留在某個心念或感受,只要在當下觀察它、體驗它,隨著下一個心念進入意識中,就讓上一個心念流走,不要一直把它抓住。但站在基督教的靈修角度,這樣不執著心念的做法只做對一半,適合用在放下老我;另一方面,靜默、祈禱、省思聖經文句等等,無非是要讓上帝的話語或聖靈進入人的心。當上帝的靈臨到人,在認知層面是一個意念,一股感動,剎那間直接進入你心深處。心念的浮現,是聖靈對人溝通的一種方式,若這個念頭與上帝有關,不應該讓它自然流逝,不去抓回那份感動與理解。反而應該保存在心,仔細思考、印證,讓聖靈對人溝通的內容最後化作生活上的指引。


基督教信仰不鼓勵信徒要完全放下日常生活,出世修行。教會鼓勵信徒參加不同的特別聚會或退修會,但是教會更看重信仰在生活中的實踐,鼓勵團契生活,是要在與人相處的實踐中修練自己的靈性,學習耶穌基督的榜樣。


換言之,基督教靈修贊成人應該活在當下,重視眼前擁有的物質條件、人際關係及精神體驗,在生活的現場每天進行生活反思,讓自己的生命狀態持續進步;基督教靈修不贊成以完全中立、不批判、無好惡的態度讓心念自然浮現,然後放手讓心念流逝,而是鼓勵貼近上帝的心念,以基督的心為心,以上帝的旨意為美善,心意更新而變化,並且開放自己的心接受聖靈的感動,接受新的立場與價值觀,在生活實踐中結出聖靈的9種果子。


■教會需要提供適切教導


正念課程及其他身心靈課程在社會上流行,也讓我省思教會牧養的實務工作。當許多教會正在努力推動敬拜讚美,以年輕化的音樂元素吸引年輕人的同時,教會界應該同時看到台灣社會對中老年人的心靈需求,看到許多成年人對靜坐、各式禪修、紓壓課程的高度期待。人們在面對現代生活的壓力時,這些人很想要學習某個靈修方式,從學習新事物開始改變自己的困境,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當中老年族群成為教會牧養不可忽視的一群時,教會界應該可以針對中老年人的心理靈性需求,提出不同的靈修課程,在禱告會或小組聚會中教導信徒。


與正念治療法相比,當今教會的靈修教導強調敬拜讚美、注目看耶穌、參加禮拜,但是對於每個信徒在學習這個信仰的過程所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並沒有形成一套細緻的教學課程:像是靈修時心思意念的掌控、如何讓自己專心?如何分辨心念的浮現是來自聖靈或來自自己的心理偏好?如何確定聖靈已經內住?脫下老我、穿上新我過程中的體驗與心情轉折如何面對?如何心意更心變化,體驗神的旨意,將聖經上的教導轉為生活上的行為?如何做到卸下重擔來平衡生活工作上的壓力?


這些過程中有許多細節是需要更具體的提出操作型教導,在查經聚會、禱告會之外,教會應該考慮再加上開班教授如何靈修的課程。

(作者為文化大學心輔系助理教授)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174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效的課程引導配搭》

2020/07/16 Stephen 引導或促進facilitate,簡單講,就是使事情變簡單。之前聽某位台灣師大的教授分享,教授的角色,簡單講,就是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這樣就能顯出教授的學問。 課程中的知識,許多人都知道,但如何讓他變簡單? 知識就好像菜市場的菜...